【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大的道理,我们似乎理解得很清楚,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小事,我们的理解就变得模糊了。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大的框架,而忽略了其中的细节。这就像是看一幅画,如果站得太远,就只能看到整体,而无法看清画中的每一个细节。
同样地,有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某件事情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一到实际行动的时候,就变得不知所措了。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灯塔,但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中,那么这个灯塔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