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全国及海外的广泛关注下,甚至在受到融入西班牙内战而掀起的国际反法西斯文学(二战文学的起步篇)的关注的同时,东北作家群却意想不到地受到来自左联内部的宗派主义打击。
三
1934年二萧来到上海,得到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萧红向鲁迅上交了在青岛完成的《生死场》。萧军以最快速度杀青《八月的乡村》。在无法公开出版的困境中,鲁迅筹划成立了“奴隶社”,出版了《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署名田军)和叶紫的《丰收》(以上皆鲁迅作序,《生死场》还有胡风《读后记》)。甫一出版,当时在左联内部宗派集团中的狄克(后来“四人帮”中的张春桥),就在《大晚报》副刊《火炬》(1936年3月15日)上发表《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一文,抨击《八月的乡村》“人民革命军队进攻了一个乡村以后的情况就不够真实”,“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详见《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三月的租界》)此时如没有鲁迅保护着东北流亡者的生活及其作品,他们很可能会被权势者逼回东北去“长时间的学习”。正由于鲁迅的抵挡,才使柔弱如萧红,竟能在1934年末到1936年初,跨三个年头却短不足二年之内,写作并出版了《生死场》,被巴金收入《文学丛刊》的作品,还有不少日后组集出版的小说散文。然而不幸的历史遭遇,使萧红和东北作家群即将被纷纷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