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泥塑的春牛变成了纸牛。纸糊的牛是经不住打的,鞭子一抽下去,立即皮开肉绽,牛肚子里事先装入的五谷便散落一地,这象征着“五谷丰登,谷流满地”。鞭春牛更有积极意义的是,当时的历书不像现在的挂历一样流行,即便有,农民们一般也看不懂。为了能使耕种者知道“立春”节气的到来,用“芒神”来打“泥牛”或“纸牛”,可吸引更多的农民来观看,这就起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作用,使他们及时知道春天的到来,农事即将开始。
湖南一带的鞭春牛习俗则演变得更富地方特色。湘桂交界地区和湘西南地区的“耍春牛”活动很有代表性。立春这天,两个强壮的后生脚扎黑绑腿,身穿紧身衣,头戴用竹和纸扎的“牛头”,套上青土布缝制的“牛身”,扮成一头“春牛”,由一支鼓乐队和一支农耕队领着,挨村挨寨去耍。村民对“春牛”来耍十分高兴,纷纷放爆竹迎接。耍完后由农耕队持农具到田间实地表演耕作,并在乐队伴奏下演唱《十二月花歌》。《十二月花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以指导如何生产作为演唱的内容。如唱正月的歌词是“正月里来正月花,你莫东家走西家。塘坝有漏早点堵,犁耙有锈快点擦!”、“耍春牛”是良风美俗。它在娱乐中宣告一年繁忙的农耕生产已经开始,提醒人们切莫误了大好时光。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耕牛的厚爱以及对获得好收成的良好祝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