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在婚丧嫁娶之日也要大摆酒宴。特别是晚明吃喝风大起之时,受到士大夫们狂饮滥喝风气的影响,一般平民也经常借亲朋好友来家做客之际饮酒,并要请乐队伴奏助兴。此外,人们还有行酒令、劝酒的习俗。
明代的茶文化与明人品茶 茶在明代已成为人们普遍饮用的饮料。当时人们对茶叶、水质、容器、饮茶环境都很有研究。明人许次纡在《茶疏》中说:“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今江苏宜兴),宋最重建川(又名北苑,在今福建建瓯),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唯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岕,疑即古人顾渚紫笋也。介于山中谓之岕,罗氏隐焉,故名罗岕。故有数处,今唯洞山最佳。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唐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与岕雁行。浙江之产又曰天台之雁宕、括苍之大盘、东阳之金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伯仲。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与武夷亚匹。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可见明人心目中对当时名茶的崇尚,且对江南好茶、名茶特别推崇。明人高濂对煎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要择水,“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若杭湖心水、吴山第一泉、郭璞井、虎跑泉、龙井、葛仙翁井俱佳。”第二是要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第三是候汤,“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第四是择品,“凡瓶要小者易候汤”,“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清异录》云富贵汤当以银铫煮汤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71]可见明人对品茶的要求是很高的。对品茶的这种要求,在明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冯正卿的《岕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使中国传统的品茶艺术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化了一步。明人的“十三宜”、“七禁忌”,核心在于“品”字,是品茶而非饮茶,饮茶意在解渴,品茶意在情趣。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一书中,就特别强调“品”字的重要性。他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意为一人自煎自品,最能体会出茶的神理,二人尚得品茶之趣,三人只得茶味,七八人共饮,就成了仅供解渴的施茶所,“趣”、“味”尚不能得,更不要说得其“神韵”了。名茶须得好品家才能得茶的神理,善烹茶的人须得好品家才能得茶的神韵。正因为如此,品茶成为了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