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和尚”竹禅
五代时,被前蜀王建赐号为“禅月大师”的贯休和尚,不仅能诗,而且善画,他为杭州众安桥张家药店画罗汉一堂,奇形怪状,至今论画者还时时提到。无独有偶,清代末年,蜀中又出了一个画“怪画”的和尚,声名噪然,至今全国好些寺院,如新都宝光寺、成都文殊院、北京法源寺、宁波天童寺都珍藏有他的墨迹。那画幅上,钤上的两方章是“王子出家”、“报国削发”。这位怪和尚,就是四川的竹禅。
竹禅(1824~1901年),号熹公,四川梁平县人。俗姓王,十四岁在本县报国寺出家,受戒于双桂堂。他那两方印的含义,不过是说“王姓的子弟出家当了和尚”,“在报国寺削的发”而已,但不知底细的人会以为他是“王子”哩。由此可看出这人确有点怪。二十六七岁时,他离梁平出去云游,先到汉口。他不愿到当地寺中“挂单”,诵经坐禅求吃住,而是在旅馆写出招贴,宣称四川和尚卖画,果然有人来求画。在汉口住了一段时间,画技也更有进步。于是便乘船东下,到上海滩上卖画为生,声名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多,游方和尚的生活也就结束了,而成为穿着僧衣的名画师了。
从他的气质看,他确实不是遁入空门的虔心释子,而是一个情感极丰富的人。据传,他出家后,未了凡心,与本县一大家闺秀情意绵绵。女方父母认为玷污门风,欲加惩治,不得已他才离梁平而下汉口的。有了解他的人记述他的性格:“所画多孤竹怪石,遇王公巨贾求其画,恒雅不欲绘,而对方外女郎则乐于从命。窥其风趣,恨不得有两颗心,一颗属于佛祖,一颗献给佳人。”这记述,是符合他的性格的。他以一个卖画和尚,混迹十里洋场的上海,生活是孤寂的,内心仍是空虚的。他画过一幅《念佛多》的横披,一只八哥立于孤石上,题诗云:“吾年七十多,着个老八哥。与我为侣伴,教他念弥陀。”还有跋文几句,说这八哥“随吾云游南北二京,两湖三江,见之者无不生大欢喜而称赞之。养经七年之久,忽然一旦哀鸣,念佛立亡,教令想痛切。埋之未久,生出莲花一朵,如铜钱大,莫谓人而不如鸟乎!”这不是曲曲折折地反映了他对孤寂生涯的厌倦和幻想中的情感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