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4日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第三次发行零售人民币债券认购截止日(前两次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结果表明,该债券在香港非常受欢迎,超额认购了好几倍,认购者希望最好能每人一手。该债券发行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设有二年期和三年期,票面利率分别为2.65%和2.9%,个人认购最低面额为每手1万元人民币(不含费用) 2。这说明人民币在香港市场依然像过去那样受欢迎,而这正是人民币通过香港市场这块跳板走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更夸张的是,日本出版的《经济学人》周刊甚至惊呼2010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元年” 3。文章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集团公司的破产对中国来说可谓是一种“上天庇佑”,中国正是以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为契机,发起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而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客观上又促进了中国这一战略,以至于2010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属于美元势力范围的东南亚居然变成了“人民币的天下”。
这方面最出色的表现是:2010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表明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普及人民币流通,使得人民币不但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以后还要推广到投资结算。所以容易看到,在东南亚地区的商品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美元结算更方便。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商大多会说中国话;另一方面,当时的人民币汇率紧钉美元,人民币结算的安全性并不逊于美元结算。更不用说,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逐步上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且以后很可能会继续上调汇率,这就更使得人民币成了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