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赞《易》之后,更无人会读《易》。先儒不见于书者,有则不可知;见于书者,皆未尽。如王辅嗣、韩康伯,只以庄、老解之,是何道理?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如学者见问,尽有可商量,书则未欲出之也。
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不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添一只脚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
庶母亦当为主,但不可入庙,子当祀于私室。主之制度则一,盖有法象,不可增损,增损则不成矣。
“祭如在”,言祭自己祖先。“祭神如神在”,言其他所祭者,如天地山川皆是也。
“非其鬼”,言己不当祭者。既知其非,然且为之,是“无勇”也。无勇虽因上文,然不止于此一事。
《论语》《孟子》,只剩读著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著,意便不足。某始作此二书文字,既而思之,又似剩。只有些先儒错会处,却待与整理过。
某尝谓世间有三事,工夫一般。国家之祈天永命,道家之长生久视,儒者之入于圣人,理道皆一。
释氏之学,正似用管窥天,一直便见,道他不是不得,只是却不见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