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百姓来说,佛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出家,人一旦出了家,也就斩断了红尘眷恋,在形式上脱离家庭,到寺院生活、修行,以求解脱。
佛教讲究不为名利所染,不贪图金帛与田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然而,历史中的佛门并非完全的清静之地,由此形成的势力,引发了统治者的忌惮。
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寺院占据了海量的田产与资源。而由于出家人历来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有大量百姓投靠,使得国无纳税之人,钱财竞相往寺院流去。北魏的太武帝在太延四年(438)开启了第一次国家层面的“灭佛”行动,强令凡50岁以下的沙弥(和尚)一律还俗。
不过,当时南北划江而治,僧尼可以越境逃脱。北朝灭佛,僧尼们就往南朝跑。南朝不灭佛,佛教就在南朝继续发展。
140多年后,北方政令松懈,佛教徒又返回北边,恢复了当年的昌盛。当时有不少人占着教门的便宜,大肆侵吞、兼并百姓的农田,形成了强悍的利益集团,使佛教成为当时的“五横”之一。他们“名挂编户而浮游卒岁”“执政居势而渔食百姓”“肆暴奸虐而动造不轨”,变成了难以监管和约束的集团。于是,北周武帝再度宣布灭佛。拆毁佛像,收回土地,强令300万僧尼还俗。这个数字占当时的人口很大的比例,且全是壮年,在社会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佛教追求精神解脱,只要百姓生活困苦,佛教就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依然能顽强地发展下去。佛教到唐初达到了的鼎盛。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并没有与十三棍僧真的有过什么故事,但他与佛教的情缘并非虚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