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与周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相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抢眼。对比于天安门观礼台设计者的拳拳匠心,古长城边的某些新建筑,以及不少名胜古迹所在地的新建筑,难道不是做了不该做的加法吗?
§电报大楼
城市建筑中,有一种是在其高处嵌有公众共享计时器的,如英国伦敦的“大本钟”,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塔上的钟,都是世界闻名的;整体而言,北京的这种街头的公众共享计时器还嫌太少;这些年北京的新建筑此起彼耸,却很少有在设计上考虑放大钟的;倒是1959年的“十大建筑”里,其中的两座都有钟楼,一是北京火车站(它有两个钟楼,气度不凡),一是位于府右街口迤西的电报大楼。
电报大楼这栋建筑放到世界建筑之林中去考评,自然不仅属于程式化的,而且属于无论结构和装饰性考虑都比较简单的,这一方面是那个时代的总体氛围是务实和朴素的,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投用资金所限。
但是电报大楼历经三十七年的风雨沧桑,现在我们望去,仍是悦目的。它的主体与其上耸起的钟塔的比例是十分和谐的;它墙体上所显露出的结构线条,以及窗牖与总墙面的比例,也都很得体;它的基本色调——米黄偏橘红,与其附近中南海的红墙,以及人行道的绿树,还有秋日北京那澄净的蓝空,都很匹配;它的内堂在那个时代来说显得非常精致典雅,并且有足够的公众共享空间,并且直到今天也不甚过时,我们无妨拿它和挨着它的,于近年建成启用的民航大楼做一对比,后者内堂的空间处理就反而没有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