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最终的数字只有自己的伤亡,依然丝毫不提及对他国造成的可怕灾难,此片的反思确实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从给予的镜头比例与刻画人物的认真程度来说,明显是有同情最激情狂热的军国主义顽固分子的暗示倾向,而且在镜头语言上依然在神化战后实际成为了一心一意服务美国的侍妾般的天皇,把用忠于天皇的“绝对正义”来包装行为的邪恶残暴,实际. 日本军国主义确实太符合荣格的心理分析案例,极端追求形式化内容的虚伪与狂热都成功达到了集体无意识的层次. 这么看来倒是挺为政变失败惋惜,如果真能站至最后一人,让盟军彻底根除天皇制度的幽灵,该多完美这个安置在离我住的地方不超过两公里的电影,不光是绝佳的讽刺喜剧,更是人文关怀的长久注视. 电影最表面的一层是“撒切尔主义”之下的各类英国家庭(三个“经济”位置不一的家庭外加一个即将被“绅士化”的母亲的家)的互动. 最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未在这“左右阵营”之中妄下结论,看似对立的或互相瞧不起的不同家庭实则都有另外一个“潜形象”,当他们独自或只有与自己伴侣在一起之时才会显现出来的另一个时空的现实. 所以这个看似轻松的电影,内里的浓重就来自于电影在每个角色上延展的维度,而迈克李笑里藏刀的技巧完美支撑了电影这么多复杂的观点和感情. 选择伦敦也正是因为城市一直是各类人的熔炉(天然的冲突后景),而迈克李毋庸置疑是这个描写这个城市现实最好的作者导演. 演员有骨有肉的演出,而且居然是即兴台词RE. 角色的“厚望”和金钱不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