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两宋之际的又一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之后,江南的经济发展超越两淮(也就是以今天的扬州为龙头的江淮之间的地域。历史上曾经把今天分别属于江苏和安徽的淮南部分称为淮东和淮西,所以有“两淮”这样一个地名)、赶上北方,并进而超越北方的阶段。
南宋王朝始终未能摆脱军事上的积弱局面,这大概给现代中国人留下了太多有关它的负面印象。所以人们很容易忽略南宋历史上光彩十足的那一面。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就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华北向南部中国的转移;而12、13世纪的欧亚旧大陆所见证的,无疑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全面繁荣的南宋时代。
我们都知道南宋流行一句谚语,叫“苏湖熟,天下足”(只要苏州和湖州地区丰收,就足以供给天下非农业人口所需的粮食)。这句谚语的产生,表明长江三角洲这时已成为天下粮仓。金初向宋政府索要绢绸一千万匹;金人检点从北宋府库拨出的这批购买和平的费用后,只收下“北绢”,就是宋政府从北方收来的丝绸,而把“浙绢”,就是从浙江征收的丝绸被全数退回,理由是与北方产品相比,它们过于“轻疏”。这表明直到11世纪末,华北的丝绸纺织技术仍高于南方。北宋的所谓“五大名窑”,就有四个位于北方,这是瓷器制造技术北胜于南的证明。
这样的局面,由于两宋之际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移而很快改变了。南宋人对自己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有明确的意识。他们断言,天下的经济、文化优势如今几乎已全归南方所有,比如以前山东的邹鲁地区儒学兴盛,现在儒学最发达的地区已转移到福建、浙江一带;丝织业过去以山东青州和齐国旧地最有名,现在则以四川为最。北方盛产枣和小米,这是南方没有的东西,南方盛产茶叶,这是北方没有的东西。北方盛产兔子,而南方则盛产鱼类。但是北方的山货、野味,利润很有限,南方的水产品却获利丰盛。漕运、海盐、水利、灌溉,也都兴旺于南方;这些在北方,或者根本没有,或者都已衰落。当时的诗人刘克庄在他的《小斋》里写道:“南船不至城无米,北货难通药缺参。”南北如果不通有无,南方所缺,不过是一些珍稀的药材,而北方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对粮食的需求就会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