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的史论,是唐太宗对一个开国君主是非得失、功过成败的经验总结。他以宽仁、雄略赞扬了晋武帝的创业君主的帝风,肯定了他统一中国后出现的“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小康局面,然而好景不长, “曾未数年,纲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为天下笑”;继而,唐太宗探其原委云: “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以及“居治而忘危”“委寄失才”, “藩翰变亲而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正确地分析了司马炎识不及远、立嫡不才的失策;还特别指出了分封宗室导致骨肉相残、严重削弱皇权是造成晋亡的乱源。从史论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想吸取晋朝所以由治而乱、由安而危的历史教训。一是治而忘危;二是疏而失慎;三是封藩贻患。
唐太宗对晋武帝所作的史论,既是对自己晚年政治上懈怠的警惕,也是对后继者李治的告诫,联系他于贞观二十二年春作《帝范》以赐太子,作为李治修身治国的借鉴,可知《武帝纪》史论是《帝范》的补充教材。寄望于李治记取晋代“失慎于前”, “贻患于后”的教训,以免落得个“海内版荡,宗庙播迁”的悲剧。